|   网络咨询    电话咨询    |   找医生    找科室    找疾病    找医院
医路伴网站LOGO

肥厚型心肌病
概述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进行性肥厚、心室腔进行性缩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理特点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其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两型。二者的区别在于静息状态下做可引起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动作时流出道有无梗阻,以及是否有收缩期压力阶差形成。本病曾被称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ymmetricseptalhypertrophy,ASH)、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hypertrophicsubaorticstenosis,IHSS)等,但由于心肌肥厚可为向心性肥厚,多数情况下并无流出道梗阻,故上述提法现已基本上被肥厚型心肌病取代。
病因 1.遗传性因素大约50%~5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说已被公认,且认为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有密切关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HLA-DRW4,Ag,B5抗原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心脏命名及分类专题委员会明确指出,是肌节收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了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2.钙调节紊乱临床研究和实验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钙调节紊乱,尤其是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与心室舒张功能有关。Wagner等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受体数量增加,反映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密度增高,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肥厚的室间隔,而且存在于厚度正常右心房心肌,提示受体的增加不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是一种原发性缺陷。
发病机制 本病以心肌肥厚和心脏重量增加为特征,可表现为全心、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心尖及乳头肌肥厚,其中以室间隔肥厚最常见,肥厚的心室壁可超出正常3倍以上,从而导致心室腔明显缩小。肥厚可为非对称性(占90%)、对称性(占5%)及特殊部位肥厚。有些病人可仅表现为右心室肥厚,严重者可形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及收缩期压力阶差。根据室壁肥厚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将本病分为3型:①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②对称性左心室肥厚;③特殊部位肥厚。 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肥厚型心肌病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至今已发现有7个基因、70余种突变与该病有关,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突变。虽然不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类似的心肌肥厚,但有些基因突变似呈良性临床过程。约50%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见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自发地发生相同基因突变而无明确家族史者。 1989年,Jarcho等对一个大的法兰西-高加索裔家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病的第1个染色体位点14q1,从而确认了该病的第1个易感基因——β-MHC基因。迄今为止,已经公认有7个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HCM,它们是: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心肌肌钙蛋白-T(cTn-T)、α-原肌球蛋白(α-TM)、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必须性肌球蛋白轻链(ELC)、调节性肌球蛋白轻链(RLC)和肌钙蛋白-I(cTn-I),这些基因突变造成的肌节收缩和(或)调节功能异常可能是HCM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不尽相同,同一基因不同编码区的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亦有差异,而且同一家系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成员,也并不全部表现有心肌肥大。上述导致HCM遗传异质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除遗传因素外,可能还受性别、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DD基因型与HCM关系近年来亦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其他发病学说:①毒性多肽(poisonpolypeptide)学说:该学说认为,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异常多肽可与其他心肌成分结合,使正常心肌纤维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②无效等位基因(nullalleles)学说:是指基因突变可生成一种截断蛋白,使正常肌小节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影响到粗肌丝或细肌丝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导致整个肌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含功能不全蛋白的心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导致代偿机制启动,心肌细胞c-myc、c-fos等原癌基因表达增强,促进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从而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肥大。 (3)钙通道异常:分析含α-TM基因Asp175Asn突变患者及转基因鼠的心肌纤维发现,它们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均高于正常心肌纤维。因此,在较低的钙离子浓度时肌丝的张力较正常为高,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增强。持续增强的收缩状态可诱发心肌肥厚及心肌舒张功能不全。 (4)儿茶酚胺活性增强:研究表明,胎儿时期儿茶酚胺产生过多或活性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在HCM病人中亦发现存在儿茶酚胺活性增强和环磷酸腺苷贮存减少;将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可见心肌细胞内c-myc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5~10倍,这一反应可被α受体阻滞药阻遏,被蛋白激酶C活化剂增强,提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通过α受体激活磷酸肌醇酯/蛋白激酶C途径使c-myc基因表达增加。 2.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心肌细胞极度肥大、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肌束结构破坏呈螺旋状;随病情发展,心肌纤维化成分逐渐增多,并可有冠状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 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凸向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前叶前移靠近室间隔,是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原因。大约25%的患者有流出道梗阻,导致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于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后者在收缩中期可达到接近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的压力阶差水平。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时前移程度,及其贴靠于肥厚室间隔上的时间,是影响流出道压力阶差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收缩期二尖瓣前叶越早贴靠在室间隔上,压力阶差就越大,射血时间延长就越明显。此外,凡能降低左室容量的因素,如血管扩张、Valsalva动作、下蹲后突然站立等,均可诱发收缩期压力阶差出现或使其加重;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如紧接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的心脏冲动等,亦可增加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而握拳动作因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收缩期压力阶差增高,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及心室充盈压升高,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晕厥;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导致晕厥。 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及左室充盈压增高,可引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心慌、气短;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心率加快进一步缩短左室充盈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晚期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发生障碍,但以舒张期心肌松弛异常为主。HCM患者冠脉血流的增加不适应室壁增厚的程度,不能满足肥厚心肌的需氧量,从而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故心绞痛相当常见。长期缺血可使肥厚的心肌变性、萎缩及纤维化,丧失收缩能力,最终导致左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决定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无压力阶差及阶差的程度。 1.症状 (1)劳力性呼吸困难:约80%的病人于劳累后出现呼吸急促,这与左室顺应性差,充盈受阻,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及肺淤血有关。 (2)心前区闷痛:约2/3病人出现非典型的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需血量增加,冠状动脉血供相对不足,故有心肌缺血表现。 (3)频发一过性晕厥:1/3病人发生于突然站立和运动后晕厥,片刻后可自行缓解,此症状可以是病人惟一的主诉。发生晕厥的原因认为:①由于左室顺应性差和流出道梗阻,造成心排血量降低,导致体循环、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力增加,致使左室顺应性进一步降低,舒张期血液充盈更少,流出道梗阻更加重,心排血量更减少,故病人常感心悸、乏力。 (4)猝死:多数学者认为有下列情况为猝死高危者:①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且有室颤证据;②发生过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病人;③有猝死家族史;④有高危性的基因突变(如Arg403Cln突变);⑤幼年发病者;⑥心肌肥厚显著者;⑦运动引起的低血压。 (5)心力衰竭:在病情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如气喘、心慌、不能平卧、肝脏增大、下肢水肿等等。 2.体征心前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最为常见,这种杂音来自于室内梗阻,杂音的响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随不同条件而变化(表1),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3、4、5肋间或心尖区内侧,为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可伴震颤,半数病人心尖区有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有些可闻及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少数病人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可能因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差,舒张充盈受阻,舒张压增高,而造成二尖瓣开放受阻。有的病人在主动脉瓣区可听到舒张早期杂音,系由于室间隔肥厚使主动脉环偏斜所致。 非梗阻型HCM病人,由于心室腔对称性肥厚,静息和激发时无室内压差,所以在胸骨左缘及心尖区无收缩期杂音,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轻微杂音,系左室充盈受阻所致。 对HCM的病人,临床上常利用改变心室内压差造成杂音的强度、长短变化来协助诊断(表1)。
并发症 本病常发生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动脉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为其突出特点。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也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或停搏、可引起猝死。 2.心脏性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主要死亡方式,猝死占死亡病例的一半以上,有报道猝死占死亡病例的78%,猝死的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3.动脉栓塞易并发动脉栓塞,发生率约9%,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是左心耳,进展到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也可以在左心室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动脉栓塞,以脑栓塞多见。 4.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发生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发生率约5%~10%,感染灶好发于二尖瓣、主动脉瓣、室间隔上部接触性损伤部位的心内膜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极少见。 5.心力衰竭该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舒张的顺应性降低,早期即可引起左心舒张功能不全,左室舒张末压和左心房压升高;随病情进展,可伴发左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症状,称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发生率约14%~16%。
实验室检查 心内膜心肌活检:荧光免疫法测定法发现肥厚心肌内儿茶酚胺含量增高。组织学发现肥厚部心肌排列紊乱的奇异的肥大心肌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最常见的异常为左心室肥厚及ST-T改变,深而倒置的T波,有时很类似“冠状T”,若见于年轻的患者应警惕肥厚型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常见,异常Q波的发生率为30%~50%,大而深的Q波可出现在胸前左心室导联,但也可出现在任何肢体导联上。Q波的存在与否和梗阻的程度关系不大,Q波产生的机制不很清楚,但心肌纤维的排列紊乱,纤维化变性,心电活动在室间隔及左室中异常的传导途径,均可能是产生异常Q波的原因。 2.超声心动图 (1)室间隔肥厚,室间隔活动度差,心室腔变小,左室收缩期内径缩小,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3~1.5。 (2)左室流出道狭窄,一般<20mm。 (3)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时常向前移动和肥厚的室间隔相接触。这种前移开始于收缩期的前1/3末,在收缩期中1/3呈平台样和室间隔接触,形成流出道狭窄,而在收缩期的后1/3时退回原位。 (4)在舒张早期二尖瓣开放,前叶再次接触室间隔,且在舒张期时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之间的距离较正常者小。 (5)主动脉瓣在收缩期提前关闭,等容舒张期时间延长,它反映了心室肌的顺应性降低。 3.X线检查心脏轻度增大,以左室为主,左房也可扩大。 4.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室腔缩小变形,主动脉瓣下呈S形狭窄,心室壁增厚,室间隔不规则的增厚突入心腔,左房也可同时显影。心室造影除了上述现象外,心影尚可显示不同的形态,如主动脉瓣下肥厚型、心尖肥厚型、中间部肥厚型等等。
诊断 对于梗阻型HCM,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及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是极为重要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此外,许多物理检查技术亦有诊断价值,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蹲位突然直立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蹲位可使静脉回流增加,主动脉压力升高以及心室容量增加,缩小左心室与流出道的压力阶差,从而使杂音减轻,而突然直立有相反的作用,可引起流出道梗阻加强,杂音增强;此外Valsalva动作亦可使杂音增强。 对无症状或有类似冠心病症状者,特别是年轻患者,结合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等可做出诊断。阳性家族史亦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症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主动脉瓣狭窄鉴别要点为:①收缩期杂音位置较高,以胸骨右缘第2肋间为主以及胸骨左缘2~4肋间明显,杂音向颈部传导,用改变心肌收缩力和周围阻力的措施对杂音响度改变影响不大。②主动脉瓣第二音减弱;③可出现舒张早期吹风样杂音;④X线示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可有钙化影;⑤超声心动图可发现主动脉瓣病变;⑥左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无压差,而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有收缩期压差。 2.冠心病因心绞痛及ST-T改变及异常Q波,需鉴别:①冠心病发病年龄多数在中年以上;②胸骨左缘杂音只有在心肌梗死所致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时才出现,多伴血脂增高,特别发生于中年后,虽然根据本病特征性体征及HCM典型的超声图像可以诊断,但HCM患者约有10%~15%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故有时必须做冠脉造影才能明确诊断。 3.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可导致两病混淆,鉴别点:①应用药物杂音激发试验,HCM可使杂音增强或变弱,室间隔缺损则杂音无变化;②超声多普勒可显示室间隔连续中断及左向右分流的血流频谱。
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两个方面:①缓解症状:包括心悸、头晕、气促、心前区疼痛等,应改善心衰和血流动力学效应;②预防猝死:对无症状,如室间隔肥厚不明显、心电图正常者,且静息时无梗阻症状、无晕厥史者,可随访观察,毋须特殊治疗。 1.一般治疗 (1)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即使休息时无明显梗阻的病人,在情绪激动时或体力劳动时,也可能出现梗阻症状或原有的梗阻症状加重。 (2)慎用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及措施,这点有别于其他心脏病,特别当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洋地黄制剂及利尿药使心室收缩力加强及血容量减少,反可加重心室内梗阻,若心衰时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可以用洋地黄。 2.内科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药仍为治疗HCM的首选药物,因本病患者心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高,β-受体阻滞药可阻断儿茶酚胺的作用,降低心肌收缩力,并可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充盈期,增加舒张期充盈量,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并有预防、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由于β-受体阻滞药能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心室充盈,并通过负性肌力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心绞痛,改善运动耐量,并可防止运动时伴随的流出道梗阻的加重,尤其适用于梗阻型HCM。据资料显示,β-受体阻滞药可使33%~50%患者的症状改善,以普萘洛尔(心得安)应用历史最长,可自30mg/d起,逐渐增加至120mg/d,或直至静息态心室率不低于60次/min为最大有效剂量,维持应用,至2年常可见疗效。近年来亦有应用美托洛尔(25~100mg/d)逆转心肌肥厚。 (2)钙通道阻滞药:是治疗有症状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药物。该药可选择性抑制细胞膜Ca2内流,降低细胞内Ca2利用度和细胞膜与Ca2的结合力,减轻细胞内钙超负荷,减少心肌细胞内ATP的消耗,干扰兴奋收缩耦联,抑制心肌收缩,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的非同步性,减轻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从而有利于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长期应用可获良好疗效。 钙通道阻滞药中以维拉帕米最为常用。当β-受体阻滞药无效时,改用维拉帕米后60%的病人症状可得到较好改善,这与维拉帕米能更好地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舒张功能有关。钙通道阻滞药应避免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使用,但对伴有明显流出道梗阻和(或)明显肺动脉压升高或严重舒张功能异常者,可谨慎合用,但应避免血流动力学发生严重改变。此外,其他钙通道阻滞药如地尔硫也可用于HCM,而硝苯地平则因具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导致血压下降,流出道梗阻增加,对HCM不利,应避免使用。 (3)心力衰竭的治疗:对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症状的HCM患者,可在应用β受体阻滞药或维拉帕米的基础上适当加用利尿药,以改善肺淤血症状,但因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应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影响心室充盈。 (4)房颤的治疗:约20%的成人患者可合并房颤,是HCM的重要并发症,亦为导致血栓性栓塞、心力衰竭与死亡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房颤时过快的心室率可降低心室的舒张期充盈,减少心排量,从而导致本病恶化,故应积极治疗。房颤一旦发生应立即复律,或至少控制心室率,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胺碘酮对恢复及(或)维持窦性心律是有效的,β-受体阻滞药或维拉帕米亦可有效控制心室率。此外,对慢性房颤或反复阵发性房颤患者还应予以抗凝治疗。 (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是HCM的主要并发症,且与疾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有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使左心室射血流速高且形成湍流、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前向运动与室间隔反复接触,以及二尖瓣反流等,造成慢性心内膜损伤,构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基础。赘生物可发生于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及室间隔与二尖瓣接触处。有报道HCM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约为0.5%~5%,其中伴左心房明显增大(≥50mm)者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伴有左心房扩大的HCM患者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6)猝死的防治:胺碘酮对防治HCM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且可减轻症状,改善运动耐量。HCM容易发生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这可能与其心肌细胞排列异常及心肌纤维化导致的心电生理异常有关。猝死可发生于无症状或症状极轻的患者,或左心室肥厚程度亦不十分严重的患者,与左室流出道梗阻也无明显的相关性。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猝死与某些类型的基因突变有关。在临床上,凡是有HCM早逝家族史者、有不可解释的反复晕厥史者、反复发作的非持续性室速或持续性室速者、有严重的弥漫性左心室肥厚(室壁厚度≥30mm)者,以及运动后血压出现异常反应等,均认为系猝死的高危患者,对这些患者主张都应用胺碘酮或安置ICD作为一级预防;而对有心脏骤停复苏史者及反复发生的持续性室速者,ICD是防治猝死的首选。 &n
预后 肥厚型心肌病的自然病史有高度差异。许多患者病程较缓慢,可多年无症状长期生存,但猝死可发生于病程中的各个时期。有些患者无症状或出现症状后不久即猝死,尸解才确诊本病。Goodwin认为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部分无心力衰竭的女性患者在内科治疗和严密观察下往往能胜任妊娠与生育。 有报道资料显示,50%~70%的患者随访数年病情仍然保持稳定,其中20%~30%的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有人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均随访5~8年,结果病死率为10%~40%,有部分病例经治疗后病情获得改善。Koga等报道日本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5年随访的年病死率为2.3%~2.9%,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死率仅为0.3%,约1/10的患者逐渐发生左心室扩张和心力衰竭,最后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被称为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的年病死率为2%~4%,而儿童可高至6%,其中约半数为猝死。目前认为猝死主要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及急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虽有一些猝死危险因素的预测,但无症状者也会猝死,因致命性心律失常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并发于预激综合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快速型心房颤动。 多数学者认为,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多数较好,但约50%可出现猝死,其他死亡的原因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及感染性心内膜炎。Cecchi对33例肥厚型心肌病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其中约60%的患者在以后的22年中存活,但约1/3预后不好,发生猝死或死于心力衰竭。
预防 在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因素中,合理的生活指导是有利的因素。本病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药及扩张血管药物,注意入浴时间不宜过长、禁止烟酒、防治感染,以改善预后,预防要求具体如下: 1.肥厚型心肌病一经确诊,不管其有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均不能参加剧烈活动。 2.以下为高危患者,除限制参加剧烈活动外,需进行预防性治疗:①Holter显示有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速;②在40岁以前其家族中有由于肥厚型心肌病而猝死者;③曾出现意识丧失和晕厥;④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6.67kPa(50mmHg);⑤运动诱发低血压;⑥重度二尖瓣反流,左房内径≥50mm,阵发性心房颤动;⑦有心肌灌注异常证据。其改善预后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包括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胺碘酮等的应用。 3.本病患者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在拔牙、心导管检查时可能增加感染机会的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止此类并发症。
需做检查 心电图、胸部平片、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常见药物 盐酸普萘洛尔缓释片、盐酸普萘洛尔片、盐酸地尔硫缓释微丸、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溶液、盐酸地尔硫?缓释片、心荣颗粒、左卡尼汀口服溶液、滋心阴胶囊、醋硝香豆素片、盐酸地尔硫卓片、左卡尼汀注射液、荣心丸
治疗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哪些症状 劳力性呼吸困难、 胸闷、 胸痛、 一过性昏厥、 心绞痛、 呼吸急促、 乏力、 头晕、 猝死、 心力衰竭、 心音异常、 心律失常、
引发疾病 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动脉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好发人群 所有群体
是否传染
温馨提示 1.肥厚型心肌病要避免情绪刺激,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
2.肥厚型心肌病一般是长期内科药物疗法,梗阻型需要进行手术
3.肥厚型心肌病是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医保范畴疾病
热门专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