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咨询    电话咨询    |   找医生    找科室    找疾病    找医院
医路伴网站LOGO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即HCV)引起的一种以损害肝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曾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由于其起病隐匿,转为慢性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故预后较差。在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低于15%。儿童中发病不高,可因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
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包膜和核衣壳。主要有5个基因型,其分布有地域性,我国以Ⅱ型和Ⅲ型为主。HCV在细胞培养中增殖困难,黑猩猩是目前惟一理想的模型动物。加热100℃10min、紫外线、20%次氯酸和氯仿处理可灭活病毒。
发病机制 丙型肝炎(viralhepatitisC)的致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现认为HCV有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又能诱导免疫性损伤。特异性CTL是机体清除HCV的主要机制,同时又是直接或间接破坏感染肝细胞的重要原因。Fas抗原介导的感染肝细胞凋亡亦参与肝细胞坏死的机制。 肝脏病理改变特点为脂肪变性多见,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胆管受损或胆管消失,肝细胞坏死较轻。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常见下列临床类型和特点: 1.急性丙型肝炎多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常见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等。约25%出现黄疸,多呈轻度。肝脏轻到中度增大,脾大少见。ALT可表现为单相或多相型增高,后种类型预示肝损害严重或易发展成慢性型。病程约3~6个月或更长时间。有明显转慢性化倾向,约40%~6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丙型肝炎分型同乙肝。病毒血症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以前者多见,自然痊愈的可能性极小,部分病儿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3.亚临床型丙型肝炎为儿科常见临床类型。患儿无肝炎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肝炎病情,进一步追查病原方得以诊断。追问相关病史可发现有些患儿尚处于急性期,而有些已进入慢性阶段。 4.病毒携带状态从无肝炎症状,定期随访也无肝脏大小和质地异常,ALT无升高。肝活检基本正常或呈轻微病变。 5.婴儿HCV感染的特点 (1)显性感染:易出现黄疸,脾大较年长儿多见。 (2)经母婴传播获得感染:婴儿可呈短暂的病毒血症,即在出生数月后病毒血症消失,抗HCV多随之阴转。 6.HC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1)与HIV混合感染:对经母婴传播获得混合感染婴儿的研究表明,两种病毒有协同致病作用:HIV感染病情进展更快,HCV病毒血症水平显著增高。 (2)与HBV混合感染:可加剧肝脏损害,增加发生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HCV复制常占优势。
并发症 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诊断: 1.HCVRNA(RT-PCR法)取血清或肝组织作定性或定量检测,在感染后1~2周内,血清中病毒基因即可被检出,能进行早期快速诊断,是评估抗病毒疗效的有效指标。 2.血清抗HCV(包括针对结构和非结构抗原的抗体)常检测抗HCVIgG,阳性表明已感染或正在感染HCV;其IgM型抗体可在IgG出现前、同时、甚至其后出现,持续半年以上不消退者常转为慢性肝炎,在慢性型肝病活动期常呈阳性。 3.HCV抗原检查可直接检测血清、体液或肝组织内HCV抗原进行诊断,已建立免疫PCR法,可检出低水平表达的HCV抗原。
其他辅助检查 做腹部B超了解肝脏、脾脏等情况。
诊断 1.临床排除法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巨细胞病毒症状性感染、EB病毒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流行病学提示为非消化道感染者可疑似为丙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血清抗HCV阳性,和证实肝脏或肝外组织如唾液腺、脾脏、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HCVAg阳性或HCVRNA阳性,均可作出诊断。由于免疫法检测HCV抗体,需要长期连续检测,且近40%的急性丙型肝炎始终检测不到抗HCV,及未标化的多种PCR检测HCVRNA可存在假阳性,若能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或连续HCVRNA2次阳性的意义更大。 3.确定诊断凡临床诊断为急性、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例,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方法确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才作为确诊病例。儿童中存在一种以上病毒的重叠或合并感染,需要加以区分。
鉴别诊断 1.感染中毒性疾病由于小儿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尚不健全,对从体外进入的药物或其他有毒物质,或体内产生的代谢活性物质或终末产物缺乏足够的灭活减毒能力,所以容易发生肝损害和肝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肝炎、寄生虫病等常并发肝功能异常。因此是原发的肝病还是继发的肝损害乃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应注意区别。 2.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婴儿肝炎综合征作为临床病名是可以的,但病原学上包括可经母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以及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各种肠道病毒、副黏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等,要作出明确病原诊断常因各种临床限制而相当困难。好在多数新生儿肝炎的临床经过是良好的。 3.营养性疾病小儿慢性肝炎的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只有一般健康和生长发育状况不佳。在考虑营养不良等常见病的同时,应对肝脏情况和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另一方面,近年又出现不少营养过剩的肥胖儿童,因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异常而误诊为肝炎的亦不少。 4.代谢性疾病偶有e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发生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这时需要与少见的一些先天性代谢异常作鉴别,如酪氨酸血症、瓜氨酸血症、糖原贮积症、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患儿也有肝大和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由于急性乙肝病毒重症肝炎的HBsAg常为阴性,更增加乙肝诊断的困难。这时病原学诊断不能依靠HBsAg,此时HBVDNA、抗HBcIgM检测有较大意义。 需综合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主要靠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
治疗
预后 转为慢性肝炎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发肝癌,故预后较差。
预防 严格献血员筛查和血制品管理以及医疗器材的消毒管理,可以减少经输血制品和医源性途径传播的HCV感染。目前尚无主动和被动免疫措施。 1.HCV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液传播,献血员中HCV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加强对献血员队伍的管理,加强对单采浆机构运送血细胞等血液成分过程的管理及质量控制,消除交叉感染的传染源。严格把好献血员筛选关,认真开展抗HCV及转氨酶筛查。建立对HCV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开展更敏感的HCV基因诊断方法,提高筛查阳性率。大力提倡义务献血,淘汰职业有偿献血制度。 2.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各生产单位严格筛选血液,供应安全血制品,作好产品鉴定,加强对生产单位血液筛选和制品质量监督。严格掌握应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指征,医疗单位严格遵守,反对滥用以减少HCV的感染。 3.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具,并加强对一次性注射、输液用具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对手术器械、内镜及透析器械的消毒管理,对HCV感染者应分室、分器械手术、检查及透析,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4.加强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将抗HCV及HCVRNA列为孕妇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对抗HCV及HCVRNA阳性孕妇产房所有器械应严格消毒,尽量减少新生儿损伤及母血污染。 5.加强对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目前尚无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措施可预防HCV感染。丙型肝炎疫苗在积极研制中。 (1)重组HCV蛋白疫苗:编码HCV基因组呈大分子多聚蛋白前体,经蛋白酶裂解病毒蛋白(包括C蛋白、E1、E2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经重组技术表达上述蛋白成分,用于免疫接种,并可诱导细胞免疫产生特异性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参与HCV清除。 (2)重组HCV基因疫苗:把编码HCV的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分别编码HCV核心、E1、E2及C与E1、E2及C与E1、E2的嵌合体,经大肠埃希杆菌扩增,纯化后转染293细胞,现已证实293细胞可表达HCV抗原,然后提取质粒DNA,制备成疫苗接种,这种DNA免疫,对既具预防性并兼有治疗性的HCV疫苗研制将有重要作用。
需做检查 乙肝两对半、丙肝检查、肝功能、胆红素、蛋白质分析、凝血四项、电解质检查、肝活体组织检查、消化系彩超
常见药物 转移因子胶囊、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辅酶Q10胶囊、拉米夫定、阿糖腺苷、单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葡醛内酯、氨基酸
治疗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0--60000
哪些症状 发烧、 黄疸、 食欲下降、 疲劳、 乏力、 厌食、 呕吐、 腹泻、 小儿发热、 、
引发疾病 胆道感染、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炎、维生素A缺乏症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好发人群 儿童人群
是否传染
温馨提示 暂无
热门专家
更多>